「子女理財家長意見調查」發佈會

2020-09-20

新聞稿

「有關子女理財的家長意見調查」
超過四成家庭疫情下的總收入減少、
近八成家庭因為疫情經濟改變帶來大壓力、
超過九成家長認為疫情令子女更需要學習理財

香港家庭教育學院(IFE)於本年9月5日至9月14日期間進行一項有關「有關子女理財的家長意見調查」,希望了解疫情對家庭經濟的影響,以及家長對子女理財的習慣和意見。以電話訪問形式在全港隨機抽樣訪問有子女就讀中小幼的家長,成功訪問553人。

超過四成家庭疫情下的總收入減少、近八成家庭因為疫情的經濟改變帶來壓力
調查訪問家長其家庭總收入有否因疫情而受到影響,受訪者中有五成(50.5%)家長表示家庭總收入沒有分別,超過四成(42.1%)表示減少了,有增加則有近一成(7.4%)。另外,受訪者中近八成(79.9%)受訪家長認為疫情下的經濟轉變對家庭關係帶來壓力(3-5分),當中超過三成(33.1%)表示非常大壓力(5分)。

超過九成家長認為子女更需要學習理財
受訪者中,超過九成(91.5%)家長認為疫情帶來的經濟轉變,令子女更需要學習理財(3-5分),其中有需要(4分)有33.5%、最有需要(5分)有30.9%。此外,調查問及家長在過去一年曾否與子女討論關於理財,結果顯示四成半家長表示間中(45.8%),其次為很少(26.9%)、經常(19.5%)及從不(7.8%)與子女討論。

香港家庭學院副主席余榮輝先生指出,在疫情下,家庭收入難免受到影響,家長可持開放的態度告訴子女家庭岀現經濟困難,令子女明白父母的難處,父母亦能向子女傾訴以減低壓力,有助家庭保持和諧及提升各家庭成員的情緒及壓力管理能力,以共同面對及克服逆境。更甚者,整個家庭也能一起商討如何開源節流,一起有計劃地面對經濟困難,例如全家實行節檢生活態度,有需要時亦可與家人討論,是否有需要申請失業救濟金等臨時社會福利。

另外,余先生亦表示,在疫情下,成人因就業困難而產生的壓力或會比平常倍增。因職位的轉變,如被降職,甚至解僱,家庭收入下跌,家長心理壓力難免增加;而年輕人或應届畢業生,亦可能因疫情下難以就業苦惱,家中長輩或會對他們施壓,壓力上升。

建議家庭成員之間亦應予就業困難的家人適當個人空間及情感支援,嘗試理解家人難處,切勿過份責難及數說其不足,免得傷害彼此感情及徒添家人壓力,以守護家人精神健康。此外,不論是家長,或適齡就業的子女,都可嘗試抱積極態度面對當前挑戰,善用時間裝備自己,例如多參加進修課程增值自我,以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。除此之外,在疫情百業蕭條下的境況,面對現實,應徵及接受較低待遇的工作亦未嘗不可,年輕人更不用過分介懷未能獲得理想待遇的現況,可放眼未來,視之為多累積工作經驗的良機,讓自己在市道恢復後能更具競爭力,以助於未來把握理想機遇。

家長及學校在子女理財的教育中有重要的角色
接近全部(99.7%)受訪家長認為「家長」在理財教育中的角色重要(3-5分),當中重要(4分)有49.2%、非常重要(5分)有39.8%。與此同時,近九成(89.1%)家長認為「學校」在理財教育中的角色重要(3-5分),其中重要(4分)有35.1%、非常重要(5分)有27.8%。可惜近六成(59.4%)家長表示子女的學校很少舉辦有關親子理財教育的活動(如講座/工作坊等),其次為從不(26.0%)、間中(14.6%)及經常(0%)舉辦。

至於子女方面,近五成(49.0%)家長認為子女間中有儲蓄的習慣,其次為很少(40.3%)、經常(9.6%)及從不(1.1%)儲蓄。家長認為子女在理財上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(未能體會賺錢艱難/自制力不足/不懂節制/理財知識不足/其他),首先是未能體會賺錢艱難,佔四成(41.4%),其次為自制力不足(20.1%),然後是不懂節制(15.2%)、沒有(9.6%)、理財知識不足(7.6%)及其他(6.1%)。另外,接近全部(99.7%)受訪家長認為正確理財方法對子女的人生及未來重要(3-5分),當中重要(4分)有49.4%、非常重要(5分)有33.5%、一般重要(3分)有16.8%。

余先生表示,從調查結果可見,時下家長及學校均較少向子女講授理財知識,而家長認為家庭及學校在子女理財教育上的角色皆非常重要,正確理財觀念甚至會嚴重影響子女的人生觀及未來發展。余先生建議學校可推行家校合作的親子理財教育,為家長舉行相關活動或課程,以協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正確理財觀。

免費到校服務:「CEO親子財商大使培育計劃」
本計畫以家長講座及親子工作坊將健康正向的生活訊息傳揚,並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及理財觀念。
*參與家庭可獲「CEO親子財商大使培育計劃」家長手冊一本 (詳情:www.ife.org.hk 報名及查詢:3171 -7596 / info@ife.org.hk)

2020年9月2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