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0
click to close
 
 
 
「從管教方式看家庭暴力」的意見調查發佈會
 
在我們訪問的476位家長,當中超過60%人對於子女不聽教時都會感到情緒困擾,如發怒、傷心等。面對此情況,36%的父母會先處理自己的情緒,20%會即時對子女進行體罰,但其實75%父母都表示體罰對教導子女作用不大。但53%家長表示沒有想過體罰後會對子女造成傷害及心理影響,而接近90%家長更不會因而感到後悔。幾乎所有受訪家長曾以不同形式體罰子女。

至於子女方面,我們訪問了311位年齡介乎6-20的子女,接近70%子女應為體罰對管教作用不大。72%受訪子女曾受父母體罰,主要是打手掌和用籐條懲罰。受體罰後,子女多出現負面的情緒,不滿、悲傷,甚至憎恨。60%更會減少與父母溝通。

狄志遠博士表示他從沒有打子女,因為打在子女身,卻是痛在父母身,他鼓勵家長在面對子女不聽教時,先處理及管理個人情緒,避免造出一些傷害與子女的關係,不可補救的行為。家長很多時對自己的子女出現雙重標準,或過高的期望,因此經常認為子女做得不好,甚至是「唔聽教」。其實沒有教不到的子女,只有不識教的家長。教導子女應減少以負面說話打擊孩子的信心。例如:「雖然做得未夠好,但我見到你好有心機做,我好欣賞你。」等字句。

在調查中,亦了解到家長白體罰絕非一個有效的教導方式,奈何往往會因一時沉不著氣亦沒其他管教方法下,唯有向子女施以體罰,以收即時之效。葉建源議員表示,其實溝通和以身作則才是教導孩子的不二之法。例如:子女在做功課或溫習時,父母總希望他們一氣呵成,專心致志,但高度集中亦會令人感到疲累,父母也是過來人,應明白小休的重要性,讓他們在中途做一些他們覺得舒服、減壓的活動。

其實多溝通,多了解子女的想法,才可有效地針對子女的問題,作出適當而適切的教導,否則單靠「估估下,或你認為」的心態,只會出現期望的落差,令事情變得更遭。體罰可能帶來即時的教導作用,令子女的偏差行為得以即時修正,但這卻是一種最錯的管教方法。對於子女來說,體罰造成的傷痕會消失,但心中的的陰影或不滿只會藏在心底,而他們又不能脫離父母生活,造成敢怒不敢言,最終只好減少溝通。我們亦建議子女,可於事後可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,講出自己對體罰或父母處理事情手法的意見,令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,亦不妨抱著「講左未必一定有作用,但唔講就一定沒用」的心態,那麼溝通自然容易得多,這就是溝通的獨特之處。此外,我們亦建議子女不要把事情抑壓在心中,可向其他家庭成員、朋友、老師、學校社工等表達,以舒解心中的鬱,有助減輕心中的不快。

2013年3月24日
 
 
[2013-03-24]
 
 
返回